【英】羅思義
  在美國,經濟政策方面最為暢銷的圖書是托馬斯·皮克迪所著的《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該書提議對財富征收直接稅。近一段時間以來,富人的慈善項目在中國互聯網上屢屢引發爭議。這都從側面說明,縮小貧富差距和提供社會保障已經上升至中國和美國政治日程中的最優先地位。
  在中國,關於時髦的“慈善事業”討論似乎與國際現實有所脫節。在其他國家,尋找擬替代以稅收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努力並不被認可。西方將憤怒之情對準逃稅行為,敦促政府加大力度,打擊逃稅。
  在中國,有關貧富不均和富人社會責任的討論被一些人所破壞,他們拒絕承認引發貧富不均的現實原因,並因此不接受由此帶來的政策結論。有人聲稱,貧富不均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有企業的壟斷,再分配稅收被認為破壞了經濟發展,他們認為社會保障的前進之道應在於私人慈善。國際經驗和研究結果都證明,這些觀點值得商榷。
  首先,大量證據表明,私人財產所有制是產生貧富不均的根本原因,而非國有壟斷。《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表示,在國有壟斷並不突出的美國,1%最富有的人占據了1997年至2007年間美國國民總收入增長的60%。皮克迪則認為:“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表明,1987年至2013年間,最富有人群的財富增長速度是全球經濟增速的3倍。”他的著作顯示,基於私有制的貧富不均不僅存在於美國,而且也存在於歐洲和日本,是全球通病。
  其次,有關“中國稅收和政府開支比國際慣例高”的觀點是錯誤的。與之相反,中國的稅收和政府開支相較於國際慣例更低。201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政府收入僅為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美國則為33%。中國政府的開支為國內生產總值的25%,而美國則為38%。其他發達國家開支數額則更高。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在社會保障領域的開支以及由此所需的稅收將不斷增長。中國並不像美國那樣,把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當作理所應當,如美國的遺產稅和房產稅。
  在中國,如同其他國家一樣,只有政府社會支出才是人民社會保障的根本來源,而非私人慈善。在美國,其國內生產總值的8.6%被用於收入保障(養老金、失業救濟等),7.5%被用於醫療開支。按照中國經濟規模計算,這相當於有48920億元用於收入保障,42660億元用於醫療支出。與之相比,私人慈善微不足道。
  認為針對富裕公民的再分配稅收破壞經濟發展是對客觀事實的否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發佈的研究報告《再分配、不均等及增長》便總結說:“收入不平等程度越低,經濟增長就越快和更持久,這兩者之間有著強烈的關聯……雖然這種關聯性對再分配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但有利於經濟增長。”
  這將帶來顯著的社會意義。中國已經建立了標準,禁止官員額外支出。但針對富有個人也應該有明確標準。這不應該以他們慈善捐助的金額為標準,因為這對於社會保障而言微不足道,而且他們會通過逃稅來躲避繳納社會保障基金。他們是否完全繳稅,以及這部分稅款有多大,才是評價富有公民的更好社會標準。▲(作者John Ross是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j83wjey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